——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电影行业垂直网站戏剧的经典性为其电影改编提供了天然的知名度和传播度,但也因为其经典魅力如此深入人心,为电影改编带来了难度:如何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戏剧艺术的精华,又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介新技术的表达方式来进行经典重塑?继承与创新的尺度如何拿捏和处理得当?马崇杰导演、倪惠英、欧凯明主演的的粤剧电影《睿王与庄妃》通过对经典粤剧进行情节精简与 精华突出,并通过电影语言与戏剧表演的写意程式的融合,提供了一种探索的方向。
一方面,粤剧《睿王与庄妃》在多尔衮与庄妃之间围绕辅政幼帝、合宫同居与赐婚绝情之间的三次艰难“抉择”,从而将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紧密地结合起来,既合乎逻辑地表现了多尔衮以国家天下为己任,放弃帝位、辅助顺治的选择过程,又表现了庄妃在家国大义、母子亲情与情爱之间的左右为难与内心煎熬。粤剧电影《睿王与庄妃》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粤语的情节结构、情景和台词,同时对原剧情进行了精简;借助电影剪辑等手段提升电影节奏,将庄妃劝说多尔衮放弃帝位争夺、同意辅助幼帝福临这一原本占据剧情三分之一的情节以更为简洁和快节奏的方式进行了精简,而重点表现多尔衮辅政之后与庄妃之间的爱情纠葛,尤其聚焦福临、庄妃与睿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着重表现家国大义与个人感情之间悲剧性的冲突。
实际上,近年来精品频出的粤剧电影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是以动人的爱情故事为戏剧中心,来构建复杂的戏剧情境,或表现戏剧主人公在感情与大义之间的冲突和抉择,以此来塑造崇高的人物性格和民族精神,如《刑场上的婚礼》《南越宫词》。可以说,《睿王与庄妃》与《刑场上的婚礼》《南越宫词》在戏剧结构上是异曲同工、一脉相承。中国传统戏曲既是叙事的艺术,也是抒情的艺术,以爱情这一具有普遍共通性的情感来引发历史处境中的价值共鸣,正是对中国传统戏剧抒情性与叙事性最佳结合,这可以说是粤剧电影继承与创新的正确路径。
另一方面,《睿王与庄妃》等粤剧电影也在力图探索如何真正融合中国戏曲美学与现代电影媒介的方式。长期以来,戏曲电影究竟是以戏曲为主还是以电影为主的争议就一直不断:主张戏曲为主体的重在以电影作为传播手段传承戏曲文化,而主张电影主体的则力主发挥电影的写实性和具象性以改造和创新戏曲的表现方式,强调戏曲对电影的适应。而中国戏曲电影高度程式化和写意性的特点,使得这种探索与实践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在这一视野下来看近年来粤剧电影的创新创造,我们可以发现其一直努力探索一条既凸显中国戏曲美学特点,又最大程度发挥电影优势的适中融合的道路。
《刑场上的婚礼》《南越宫词》《睿王与庄妃》等粤剧电影将电影镜头语言与戏曲舞台艺术进行融合,通过镜头的调度、色彩的呈现以及镜头剪辑等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传统戏曲舞台表现的空间,更好地凸显传统戏曲的美学。导演马崇杰出生于梨园世家,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是真正既懂戏曲又懂电影的跨艺术人才,迄今他已经拍摄戏曲电影近20部,《刑场上的婚礼》《南越宫词》和《睿王与庄妃》都是出自其手。他善于用电影语言来表达戏剧中最富有情绪张力的时刻,比如《南越宫词》中用仰俯镜头表达“赵佗问苍天”这一戏剧情境,将赵佗内心抉择时刻的情绪更富有层次和张力地表现出来;而在《睿王与庄妃》中,他用特写的《羔羊寻母图》、幼帝福临扔下的帝帽,以及用倪惠英精湛的“眼技”与细腻的表情来配合台词动作,体现了庄妃在家国大义、母子亲情、爱情纠葛之间的内心感受,更显层次感和丰富感。
经典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它不仅关涉着一种艺术类型在新的时代语境和新的媒介生态中的生存与发展;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的载体,传统戏曲艺术的当下命运,更直接关联着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进行传承与创新的深层问题。粤剧电影《睿王与庄妃》以虔诚之心敬畏经典、传承经典,以人心的共情共鸣铸造精神表达价值,更以中国戏剧美学的呈现为目的来运用电影语言,这是一种戏剧艺术创新创造的适度融合路径,是中国式戏剧现代化的一种正确的方向。
郑焕钊(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会员、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